初秋时节,皖北平原的阳光洒在界首市光武镇齐楼村的智能菇房外,镀上了一层金色。菇房内,一排排4米高的架子上,白色菌棒间绽放着一朵朵金黄饱满的金耳菌,宛如镶嵌在白色画布上的宝石。这抹亮眼的金色,不仅改写了齐楼村传统农业的底色,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“金色名片”。
“干农业十几年,我只专心做一件事——种好蘑菇。”安徽齐岗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齐岗的话语中,透着皖北农民特有的质朴与坚定。正是这份专注,让他与妻子马艳敏在小麦玉米轮作的传统农区,开辟出一条高附加值食用菌种植的新路径。
逆境突破:科技破解“水土不服”难题
金耳,这一素有“菌中黄金”美誉的食药兼用菌,天然生长于1800—3200米的高海拔山林,对温度、湿度、光照有着苛刻要求。而地处皖北平原的齐楼村,夏秋高温干燥、昼夜温差大,与金耳的原生环境相去甚远。
“金耳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,我们的智能菇房就是在模拟野生环境。”齐岗介绍道。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、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下,他们将云南引进的金耳种植技术与本地实际结合,打造出集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精准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培育系统。
培养基制作是金耳种植的关键环节。齐岗夫妇巧妙利用当地小麦玉米轮作产生的秸秆和玉米芯,变废为宝制成优质菌包。“每吨秸秆能产生2000个菌包,既解决了环保问题,又降低了成本。”马艳敏算了一笔生态账。如今,通过这套技术体系,金耳实现了两个月一批的高效产出,打破了“南方菌菇无法在北方规模化种植”的魔咒。
品质有了保障,如何让消费者吃得省心、吃得方便,成了科研人员与生产者共同关注的课题。在安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梁进副院长团队指导下,当地相继开发出金耳干品、即食羹、金耳粉等系列产品。其中,碗装雪梨金耳羹成为网红即食产品,细腻的金耳粉更是成为高端餐饮的佐餐新宠。
产业链的延伸带来了价值的飞跃。金耳菌包打动了韩国客户——不到5元的出厂价,在异国市场创造出50元的价值。“当韩国友人带着一个菌包回国,收获两朵金黄饱满的金耳时,视若珍宝,招待客人时仅舍得切下两片。”这个细节,让当地从业者深深感受到特色农产品的力量。
智慧蓝图: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
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,界首的探索并未止步。“做行业第一”的信念,驱动从业者们继续探索“信息化智慧方舱”新模式——希望通过科技赋能,让全产业链搭上智慧化快车。
在未来的规划中,当地致力于实现从菌包到餐桌的全程可视化:餐厅里,新鲜菌菇的生长过程实时展示;互联网上,菌菇种植包成为都市人的“种植玩具”;田间地头,智慧方舱让农民轻松掌握种植技术。
“当提起金耳就能想到我们齐岗农业,想到我们界首这片皖北土地,想到这里的乡村振兴实践,就是我们最欣慰的事。”展望未来,种植户们充满信心。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科技的力量正让小蘑菇做成了大产业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“金色动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