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染江淮,农事正酣。在安徽省舒城县棠树乡的广袤田野上,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图景徐徐展开。近年来,该乡以推广再生稻机械化种植为抓手,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
机械轰鸣织“绿毯” 春耕跑出高效率
4月的寒塘村稻田里,数台高速插秧机来回穿梭,所过之处,一行行嫩绿的秧苗整齐“列队”,转眼间为水田披上“绿装”。“过去插秧弯腰忙一天,现在机器一小时就能搞定!”舒城源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青松感慨道。合作社创新推出“半托管”服务,为农户提供旋耕、育秧、插秧“一条龙”机械化作业。插秧机不仅效率高,还能同步施肥,减少人工投入,秧苗返青快、生长均匀,亩均节省成本近200元。目前,全乡再生稻机插秧面积达4100亩,较去年增长10%,预计4月底全面完成插秧。
科技赋能稳增产 田间管理有“智慧”
“机械化插秧只是第一步,科技‘组合拳’才是增产的关键。”棠树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张德清介绍,乡里组建农技服务队,深入田间指导秧苗管护、水肥调控,并推广再生稻“一种双收”技术,通过精准控温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,让头季稻收割后的稻桩重新发苗抽穗,实现“亩产260公斤再生稻+600公斤头季稻”的叠加效益。此外,当地还试点“稻油轮作”“稻虾共养”等生态模式,既提升土地利用率,又拓宽农户增收渠道。
全域升级绘蓝图 夯实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
“乡村振兴,既要让农业强起来,也要让农民富起来。”棠树乡副乡长朱德胜表示,乡里将持续推进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,计划未来三年新增智能农机50台,农业机械化率突破95%。同时,依托合作社和种粮大户,推广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订单农业模式,打造优质稻米品牌,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。
从“汗水农业”到“智慧农业”,棠树乡以机械化撬动产业升级,用科技激活乡村沃土,正走出一条粮食稳产增效、农民增收致富的振兴新路。